梅墨生谈中国文化与艺术
时间:2012-10-13 浏览次数:1516次
2012年10月13日上午10时,著名书画家、美术评论家梅墨生在北京凤凰岭书院为第二届中国书画学精英班学员授课,谈中国文化与艺术的现状。
梅先生说:“艺术与文化的问题是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也没有唯一性,否则就不会有文化分歧与审美偏好了。艺术是我们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就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你可以选择你的方式,我可以选择我的方式,不同的方式选择是因为有不同的价值判断。艺术是一种审美趣味,你有你的口味,我有我的口味,酸甜苦辣各有所好。人类所有的纷争在我看来都是宗教的、种族的、文化心理的,最后显化为生活方方面面的差异。艺术是反映人类的精神生活、内心世界、文化倾向、文化趣味,实际上反映的是你的生命态度。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后来的吴冠中,都是试图改良中国画,或者调和中西绘画前驱者。然而,他们在这个方面其实是得失参半。徐悲鸿推崇西方古典写实主义,用古典写实主义的科学理念,来改良中国画。其最终的结果是,中国画失去了民族的写意性,失去了写意之美。林风眠推崇的是西方的现代派,包括部分后现代派的先驱性人物,走的是中西绘画调和的道路。其结果是,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中国画的传统的笔墨之美。我们如果不在教育上和文化方略上对传统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和理念,那我担心,将来中国文化的美术表达、中国绘画独有的美,将被取代和消失了。”
接下来,梅先生分析了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中国文化艺术的现状,讲到:20世纪,西方文化在各方面影响着中国。中国的艺术一度被质疑,质疑声不但来自外面的世界,更多是来自我们内部。‘现代化’的提法已存在于各个方面。今天,许多中国人已经不了解自己的文化了,文化心理至今仍在继续发生偏移。正因为我们信奉了西方进化论的思维,有了优胜劣汰的法则,我们把老祖宗许多优秀的东西抛弃了。我们的文化也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如中国服装,正是场合必须身着西服,结婚穿白色婚纱。再比如医学,西医关注的是病本身,它甚至解剖到细胞,直接割开肠子去查看,而中医是把一种病放在人的整体的躯体功能中去考查。当西医无法解剖到人体经络的时候,就认为我们的中医针灸,我们的经络学是荒诞不经的。然而,在中国文化西化、去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自己的艺术、学术、文化、传统就丢失了。一个中医不能够望诊,不能凭脉象来诊断疾病,而是通过透视、化验来诊断疾病,这本身就是中医的悲哀。同样,一个中国画家,只是讲究透视、比例、空间、写实,本身就是中国画的萎缩,是中国画之美的萎缩。
随后,梅先生讲到:我现在坦率地说,许多国展、大展,我都不想看。我为什么不想看?因为作品里面要么没思想,在玩弄技术,玩弄材料,玩弄形式;要么欠缺文化内容,或这些文化内容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不是中华民族的美,它不太吸引我。我算不上杞人忧天,也算不上忧国忧民,但我深爱着中国文化,深爱着我国的文化传统,我们传统文化和信仰的流失、迷失、缺失、断失,都是我痛苦的事情。对于中国画的发展道路,有两种不同的主张。一种主张是,中国画与西洋绘画应拉开距离,各走各的路;另一种主张是,中国画需要走中西融合的道路。我的观点是,作为整体的中国画,不应该走西化的道路,它应该发扬自己民族文化的精神,有自己文化的意蕴之美。林语堂、梁实秋、丰子恺、钱穆等人都为中国的文化下过定义,大致是,中国文化是和平的文化,是平和的文化。我认为,黄宾虹先生的中国文化是‘浑厚华滋’的更具说服力。文化是决定人心的,是人心灵深处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有着极强的力量。
最后,梅老师就学员们的提问作了详细的回答,并要求学员们不要局限于如今的教育模式,多学、多看、多听、多读,自主性学习。
(理论研究部 文/图)

著名书画家、美术评论家梅墨生授课

学员听课中

梅老师热情回答学员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