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鲁湘院长阐述写生
时间:2012-11-01 浏览次数:1416次
2012年11月1日下午14:30分,北京凤凰岭书院院长王鲁湘为刚刚写生归来的二届学员上了一堂写生课,主要分析了古今中外写生的差异。
王院长解释了教学先从写生开始的原因,说:“中国画中的写生与大家现在所从事的写生是不同的,你们所从事写生的概念包括行为本身均来自于西方美术,即画家带着画具到现实生活中面对真实的情景、人物、对象来进行描写。从所有的资料文献中,我们发现古代山水画写生都是默识,强调的是在反复仔细观看的基础上,对大脑皮层记忆中间的表象来描写而不是对景或物描写。山水画所描绘的物象太大,需要我们主观的视点不断的移动,因此山水画哪怕画在一个册页上,其景观也不是一个视点可以囊括起来的,应是多个视点组合的产物。山水画诞生于魏晋南北朝的游仙诗,游仙诗是山水画的先声,文人受当时道家思潮影响开始游走山水之间,在游玩中把其经历感受融入了游仙诗中,甚至将一年中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季节看到的不同的景物化为一种情境融化于一首诗中,这种诗人对山水的观察和想象也就成为了后来山水画一个基本的视觉观察点。”
接下来,王院长讲到:欧洲的风景画诞生于一种对世俗的需求、带有一点田园风光的世俗的人居环境的需求或着是一种表现上帝造物的宗教神学的需求。东西文化的差异使得东西绘画的出发点与美学目标不同,美学目标不同也导致了美学创作方法不同,创作方法的不同使得我们画家在收集素材时的方法也就不一样了。在驴背上看风景与船上看风景也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山水画的基本形态。中国山水画对画家来说,一个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能把变动中间的、运动中间的主观视点,所看到的不同的角度、高度、深度的景别统一起来。
最后,王院长还讲解了西方花鸟、人物写生重在写实,中国花鸟、人物重在写意,摆脱牛顿现实空间论,利用不同视点融合出超脱现实空间的空间感。写生浅层次的目的是培养形象记忆能力,更高一层是在写生中解决空间问题。
王院长讲解的内容使学员们受益匪浅,对于东西方写生的不同有了深深地认知,特别对中国画的写生在理法上有了较高的认识。
(理论研究部 文/图)

娓娓道来

讲授中国画之气韵

点评学员作品

聚精会神




